中正大學為達成與地方當局合作解決規劃問題和發展,包括確保地方居民能夠獲得可負擔住房因此執行此計畫,進而希望達成聯合國SDG 11的目標。
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占率自1999年之2.9%上升至2020年之15.5%,衍生對長期健康及社會照顧的需求上升。雖然我國自2006年開始推動長照服務計畫,並強調每個人都有公平的長照服務使用。然而,確很少知道服務使用的適當性以及是否滿足使用者的需要。本計畫第一部分的研究目的是探索老年人的未滿足的需要議題,藉此理解長照服務使用的公平性以及是否未滿足的需要造成不良的後果。進一步提供有關長照政策設計上資源配置公平性分析的政策參考。研究方法:以國健署中老年身心狀況長期追蹤調查做為初步的分析資料來源,先以2003年57歲以上3,400居住於社區的中老年人為分析對象。以六種服務面向測量未滿足的需要,包括居住安排、一般門診就醫、ADL及IADL的協助、情緒及工具性支持。居住安排之未滿足的需要是是詢問受訪者:你喜不喜歡你現在住的這一個房子(很喜歡、喜歡、普通、不喜歡、很不喜歡);一般門診就醫之未滿足的需要是詢問受訪者:您覺得找醫生看病方不方便?(方便、不太方便、很不方便);有關ADL及IADL的協助、情緒及工具性支持的問項類似。控制變項包括:人口社會學因子、與正常BMI值比較;慢性病數、健康行為、同住子女數、前一年的健康狀態。本分析使用Dynamic ordered probit modeling。研究結果顯示,若有未滿足的需要,下一年度的健康將變差。例如,若有未滿足的居住安排,剛自評健康較差的校正後廻歸係數(adj-β)為0.23、較大的心理壓力(adj-β=0.18)、較多的憂鬱症狀(adj-β=0.16)、較低的生活滿意度(adj-β=-0.07)以及較高的死亡率(adj-OR=1.18)。若受訪者有感受到一般門診就醫之未滿足的需要(adj-β=-0.12)、未滿足的情緒性支持(adj-β=-0.10)及未滿足的IADL協助(adj-β=-0.27),其生活滿意度皆較差。此外,未滿足需要的累積數與福祉間呈現統計顯著相關。結論:透過理解未滿足需要的人口比例及不利影響,可以有效的評估服務使用的公平性,並提供規劃公平的資源分配方案及策略的參考。